找到相关内容814篇,用时10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论藏族、纳西族宗教中的二元论及与摩尼教的关系

    海英宝达是一棵长12片叶子、12杈、12朵花并决定宇宙12支属(包括12支、12属相、一年的12月)的神树,所以“东和术的争斗,是为了天地岁月时日而械斗,结仇战争的来历就从此开始。”(和牛恒东巴读《...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摩尼教的标志性象征物“三株树”,这棵神树是宇宙时间的象征,树三株,分别代表宇宙间的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摩尼教在阐述“二宗三际论”的神话中,[16]一些情节与《东术战争》、《叶岸战争》是...

    孙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95868863.html
  • 发透了大菩提心.照行于圆涅槃境

    与果果毅毅中同见闻到释尊“耳提面命”般的勉励而奉持;励持得从菩提心行中“习应”得坚牢而精诚,精诚得尽绝诳负,内不昧心,外不惜身,菩提心所现显所展布的一切,就令人们感到也见到佛陀与菩萨之“”(部分...智度论有关的经论相当多,何曾看到、嗅到“妙”真常的味与痕?“是心亦复空”的“心”,这样的心,依我所了解的︰一、幻心,即本教中的“识如幻”。二、由心,这个心与“因缘”不开的关联性,也就是说,心是从...

    仁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72968992.html
  • 为什么佛说法四十九年,未曾说过一字?

    的本性,就是认识到了自己本身所具有的真正的佛。天真佛性众生皆具,无所欠缺,不是只人而异类没有。你能够了悟明白,这一念清净心光,即本体空,是法身佛;一念无分别心光,即本体显了,是报身佛;一念无差别...感,其寿命即限,其身形亦段别。或为人身,或为天人,或为修罗,或为饿鬼,或为畜牲,或到地狱,在六道中轮回不已,不得出头,故其生死为分段生死。小乘圣人,总认为有法可得、有道可修、生死可了、涅槃可...

    慧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91369064.html
  • 中国唯识古学心性论思想的主题

    中国唯识古学心性论思想的主题  杨维中  中国佛学中唯识古学与今学之。所谓古学系指南北朝时期由菩提留支、勒那摩提、真谛诸僧传扬于中土的唯识学,今学则指唐代玄奘所传之唯识学。印度佛学中,唯识学三大...研究,古今之弥勒、无著、世亲三家所论稍异之因由,亦留支、真谛与玄奘师承、弘扬迥异之因由。二者合力,遂古、今学之不同而分立。在心性论方面,唯识学将其心性论之着重点放在对众生心识的分析上,先将心识...

    杨维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00169208.html
  • 杨维中:隋唐佛教心性论的四种范式及其比较研究

    种子解释佛性,是印度瑜伽行派处理佛性与心体关系问题的基点。唯识宗将作为众生之体的种子作“习气积集所生”的漏种子和“真如所缘缘”的无漏种子两类,并且以漏、无漏种子的矛盾统一状况来判定五种种姓。尽管...中土法相唯识宗在印度佛学所提供的理据之外,更是竭力提倡理佛性、行佛性之说。此说为窥基在《唯识枢要》中首先创发。窥基以因、果之别来说明“一阐提”无佛性之义。所谓“据理性及行性中少一切唯说一”[6],...

    杨维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63769407.html
  • 陈泉州:信、解、愿(1)

    ,没有分别心,已经达到了最圆满的程度。  人的情感起伏,理智与情感之间往往是对立的、可的两方面。虽然在道理上知道应该怎样,但是他为了自己的私欲,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感还是会做法相反,他的情感和理智不能...西北,共八方,再加上下为十方。“世界”就是时间和空间。世界两种,一种是情世界,一种是器世界。情世界,指感情的众生;器世界就是我们的山河大地等外在生存环境,这些是无情的,它是由有情众生的愿力和共业力...

    陈泉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70669442.html
  • 华严经义海百门

     体用开合门第九 决择成就门第十   缘生会寂门第一   夫缘起万有。必显于多门。无性一宗。宗盖彰于众德。其力用。则卷舒之趣易明。览其玄纲。则理事之门方晓。今就体用而言。略十义   一明...。今悟缘非缘。起无不妙。但缘起体寂。起恒不起。达体随缘。不起恒起。如是见者。名实知见也   二入法界者。即一小尘。缘起是法。法随智显。用差别。是界此法。以无性故则无齐。融无二相。同于真际。与虚空界...

    法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2669598.html
  • 起信论解惑

    目,空华乱堕者。若不为汝疏,汝将因而失措,  后人亦必由之大惑不解者。然吾修无诤三昧,不愿  与人争唇舌久矣!玆略摭数义,稍为论断,诚非得已  ,故仍名之解惑云尔。  将作解惑,说三分:初略叙纲要,次广释疑难,  三别择义旨。  134页  一、略叙纲要  欲息诤论,应识诤之起原。诸佛说法,为对时机,故  大小偏圆。欲诱掖奖励其信仰,故弹偏斥小。叹大褒圆,  后人因之说乘三乘、...

    唐大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11469651.html
  • 从科学发展趋势谈佛学与科学对话之展望

    课题。  3.佛学中的认知研究  佛学中的论理本来即以心智为核心,若论及对于心智认知活动本身种种的研究,则小乘部与大乘法相宗皆有之。  首先,就心的功能而论,小乘部佛教将心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...”,即对于见加以认识的作用,而对于自证的证知则另一“证自证”。亦即,见能知相,自证能知见,而证自证与自证则能互知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等五识,皆依内在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之净色根(...

    释见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25669702.html
  • 编、读《赵朴初韵文集》散记

    少数读到这首词的人不同的领会,如张伯驹夫人潘素女士曾为作《梦缘图》,伯驹先生为题五律一首,中“海边梦是幻,天外心为花”,“至情岂幻境?随仙槎”诸语。对此,朴初先生一直到粉碎“四人帮”后,才写了一...令人痛心之事,特别是对一大批相识相知之人被折磨致死,固深藏悲愤,无从排遣,纵平时“不惯言愁”,也不能不写出此亦泪亦墨、泪墨难的深愁苦恨之词。   前引朴初先生答谢萧淑芳女士赠画的《临江仙》词中“...

    陈邦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64870033.html